close

三、演奏手法與詮釋探討

《趣夢亂》由三個不同主題的樂段構成,作曲家表示若要單獨演出《亂》,為樂曲結構的完整性考量,應在開頭加上序奏。

不少演奏者習慣將標題的字面涵意反映在樂曲表現方式上,例如演奏《竇娥冤》時,理所當然將音樂表現為悲情地、苦澀地,但這種理解方式並非適用於所有音樂,若以上述的方式理解《亂》的表現方式,難道只是在追求一種亂的極限嗎?首先應試圖理解作曲者創作之原意為何?筆者認為,對於《亂》的詮釋應掌握一個亂中有序的原則,譜面上所有的記號都有其目的,包含切分音、後半拍的設計、單複拍轉換的效果、重音位置的改變等,所有亂的涵義其實已經寫在譜中,演奏者將其徹底體現之後,才能進而衍生出發自內心帶來的其他樂感,可能是活潑、俏皮,甚至戲謔等。

 

A:此段的主題表現相當明確,演奏時應注意譜面上所標示的重音記號,並利用節奏輕重的變化,呈現切分音帶來的節奏感。一開始的速度不宜太快,需預留再現段落速度提升的空間。

B81小節六連音的演奏技法需注意,此彈法為大指()與食指()同時由低往高音刮奏,並非按譜上的音實際演奏。82小節第一拍亦同,為大指與食指同時由高往低音刮奏。本曲所有類似音型皆為此演奏法。

 

譜例七,81小節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譜例八,82小節

            

 

C:此段為富有爵士風格的樂段,除了加入幾個富有表情的雙音,演奏時左手低音的指肉撥奏效果也必須強調,此為模仿低音提琴撥絃的聲響,配合右手高音的和絃重音,製造出音響上的不平衡感,低音區的掃音可想像為爵士鼓的敲擊效果,87小節的掃絃加止音為模仿吊鈸或鼓快速止音的效果。此段的表現精髓在於韻律感的體現,演奏時應全身保持放鬆,想像乘船時隨水波逐流的感覺。(譜例四)

A3為全曲最低調的部分,節奏型態與先前並無改變,但運用人工調式製造出巧妙的和聲變化,製造出一股神祕色彩,令人聽起來有轉調的錯覺,演奏時應適當地控制音量,並靠左音區演奏,強調音色的對比。而這股神祕並沒有維持太久,馬上又將人拉回現實,進入下一個過門。(98-103)作為進入D段的過門,可分為三大句,音型類似,但音域逐漸偏高,此段的十連音為每次情緒推起的關鍵,演奏時需注意,符幹向下的為左手演奏,其餘為右手,切勿將其視為一般的拂音演奏,且需強調十連音的線條表現,接F段前一小節為三組五連音,這小節應一口氣連接到F段的第一個音-#C,接著才突慢,因此才能突顯下一段美國國歌變奏的彆扭感。

D段:以美國國歌開頭的旋律為骨幹,演奏時的節奏感要略顯誇張,表現出對「窮兵黷武」者反諷的心態。此段的主旋律適合用大指夾彈的技法來表達,使之與前後樂段產生一種風格迥異的效果。

A4與華彩段:在D段扭曲的旋律還迴盪在腦海中的同時,沒有太多思考時間,A段再現的節奏感又占據了演奏者的思路,該段的速度應保持流暢,情緒需要比前面更熱烈,一股氣銜接至華彩樂段。華彩段是一個慢起漸快的開始,分解和絃為華彩的主體,此分解和絃的演奏技法較為少見,不僅是左右手搭配完成而已,過程中有許多大跳的設計。此段需表現出琶音式的線條,並不可忽略主幹音上的重音記號,速度在最後幾組衝向高潮,並緊接雙刮奏。

 

尾聲:設計了三次慢起漸快的部分,分別為不同的音樂型態。

第一次為呼應序奏的主要動機發展,演奏上最關鍵的是速度的控制,這組動機一共演奏五次,前面兩次在譜上都有為最後一拍標記延長記號,表示曲譜本身的用意為第三次才開始加快,而在最後一次又突慢,因此演奏應避免太早加快,以免造成彈性速度的疲乏。

第二次的慢起漸快為一個長搖與左手掃絃形成,速度控制在於掃絃的彈性,左手掃絃應為自然的彈簧反應,由第一下的力道決定彈起的高度,接著每掃一下都是力量與速度的削弱,在最後一掃一鼓作氣,帶以一個漸強的刮奏進入最後一次的慢起漸快。

即將進入樂曲結束的高潮,這組異音輪抹的分量顯得特別重要,演奏時右手大撮要相當飽滿結實,慢起的每一個音都是肯定地落下,接著飛快的往低音移動,在低音區無限反覆後,緊接左手的掃音與右手的雙刮奏,這個手法的表現在於低高音掃絃的點上,即重音要落在最高音與最低音上,而非全部表現強音,最後強收在低音。換一口氣後,最後三個長音為最強音,且不宜在三音之間加入太花俏的拂音,以免消磨掉原有的氣勢,演奏時應該支撐住身體的力量,在結束的同時,將力量一瀉千里。



欣賞趣夢亂(上)
欣賞趣夢亂(下)

 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rling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